爱情课教什么?大学生的感受如何以及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幽默!” “责任!” “热爱运动,但不要有汗味!” “就像大自然一样!” “信心!”
初恋课上,来自武汉大学的孙一飞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喊出了理想异性的特征。老师把黑板分成两半,左边写下女孩心目中男孩的理想特征,右边写下男孩心目中理想女孩的特征。当整个黑板上写满了近百个字时,老师得出结论:这些都是人类美好的品质。 “这不仅是我们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爱情课是孙一飞觉得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课。 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大学生支持在学校开设爱心班。 2022年,教育部在回应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辅导、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也表示鼓励高等学校加强爱心教育。心理学教育。
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爱情课程。在受到部分学生欢迎的同时,一些大学生也对课程提出了想法和建议。近日,记者对大学生对爱情课堂的态度和建议进行了跟踪调查。共收集180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702份。调查结果显示,35.55%的受访者所在学校开设了爱情心理学或相关课程,33.4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开设了爱情心理学或相关课程。 %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没有开设,31.02%的受访者不知道学校是否有相关课程。
爱情课堂帮助“恋爱新手”树立理性爱情观
在四川某大学就读的大四学生李贤硕认为,爱心班的成立是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0年底,大学生爱情心理学课在网络“走红”后,他所在的学校掀起了开课热潮。学生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对爱心课堂的需求。收到学生反馈后,学校经过多次讨论、调查和课程开发研讨会,将于2024年正式推出公共选修课《爱情心理学》。
段新兴,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30年,教授爱情心理学课程近10年。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现实选择。
调查显示深圳私家调查公司,上过恋爱课的受访者中,超过90%的人认为有用,其中24.82%的人认为很有用,34.18%的人认为有点用,34.00%的人认为一般。有用。
本学期,来自天津大学的付年在学校《爱情心理学》的“班级竞赛”中“获奖”,成为参加该课程的150名幸运儿之一。进入大学后教你如何谈恋爱,从未谈过恋爱的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借助课程的帮助,提升自己的爱情观,为未来的爱情做好准备,成为了他的课程期望。上课前,付念觉得“爱就是爱,没有什么复杂的概念”。
几节课下来,对爱情的科学认识、依恋与亲密、爱情困惑、恋爱前的心理准备等针对性的内容让他在心里给这门课打了高分。他发现,爱情课所传达的内容早已超越了爱情本身,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会管理情绪,如何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他最近邀请他喜欢的女孩去看一场音乐会。这是一次愉快的约会。唯一遗憾的是双方交流感情的时间有点短。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在认识阶段,我们可以多交流,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但演唱会结束后,她需要回学校参加活动。”他期待着两人以后有更多的交流。
上大学之前,孙一飞对亲密关系的理解来自于偶像剧和漫画。大二的时候深圳出轨调查,孙一飞第一次谈恋爱。她“不知道什么是坠入爱河”。她总觉得自己会像偶像剧里那样“爱得死去活来”。 “当时我对男朋友很粘人,也没有自信,总担心男朋友不喜欢我,当时我很歇斯底里,心里很反感。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为各种小事吵架。”
意识到自己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后,孙一飞想起了老师在爱情课上教给她的各种情感依恋。匹配自己的情况后,她发现自己可能有焦虑、矛盾的执着。于是她不仅复习了课堂上学到的解法,还查阅了很多相关论文深圳离婚调查取证公司,试图让自己走出不安的漩涡。 “我会让自己忙碌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这也有助于我建立自信,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理性的分析和心态的调整,让孙一飞逐渐找到了更加轻松的关系。方式。
段新兴表示,大学开设爱情课程的目的是传授先进的婚恋观和情感价值观。 “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大学生辨别真假情绪。”她解释说,爱情虽然是一种个人情感,极其个体化,但它也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在段新兴看来,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的爱情观前提下,遇见爱情。爱。 “要维系长久而美好的爱情,需要双方并肩,共同成长,各自坚强,彼此成就彼此的成就。在爱情中,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让彼此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
实用内容和互动形式深受受访大学生欢迎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恋爱课堂表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1.75%,有些满意的占28.03%,基本满意的占33.48%。 57.58%的受访者认为爱情课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爱情和亲密关系; 46.36%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和互动氛围良好; 45.06%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针对性更强。当前学生的需求; 36.60%的受访者认为,爱情课注重实践和实际情感问题的调整。
傅年对爱情课上“匿名写下困惑写在纸条上”记忆深刻。学生们低头写了一会儿后,老师把笔记收起来,挑了一些常见问题在下堂课上解答。老师还设置了“翻转课堂”,让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队,探索并解答爱情中的各种问题。
在天津某大学读书的李子豪记得,“恋爱心理学课”里有素质拓展课。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成十几个人一组,从每个人的名字中找出一个单词。写一首情诗,然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用线拉毛笔写下这首诗。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自我介绍,此外,还需要互相沟通、配合,共同实现一个目标。这不仅可以锻炼自我表达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协调沟通的能力。” ”。
孙一飞对一项课堂作业印象深刻——了解父母的情感经历。如果不是这次课程作业,孙一飞可能永远不会和父母谈论他们的恋爱经历。通过这次交流,孙一飞发现自己的父母也有了青春岁月。爱情是人类一种简单而常见的美好情感,没有必要把它当作可怕的洪水猛兽。 “而且从现在开始,我更愿意和他们谈论我的情感经历。以前我总觉得这些和我的父母无关,但如果我多和父母倾诉,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理性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爱。”
受访大学生期望爱情课程更切合年轻人的需求
调查显示,74.9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需要开设爱情课,8.7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16.33%的受访者没有想过。
在李子豪看来,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无知的年纪,缺乏对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理解。有时他们会因为一些事情而陷入阴影,无法看清现实,也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爱情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时期面临的困惑。”傅年表示,自己在爱情课上最大的收获就是爱情观更加成熟了。 “相爱的两个人应该保持独立,彼此不可分割。” “要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是一切的开始。只有学会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但安徽某大学一年级研究生张宇却觉得自己本科时上的爱情课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生活场景的结合。 “老师讲的现实案例很少,基本都是用电影、小说的片段来分析,感觉离真正的爱情还有一段距离。”他希望课程少一些脚本化,让理论更多地与现实生活场景结合。教你如何谈恋爱,“比如,女朋友生气的时候,你应该哄、劝吗?被不喜欢的人表白了,你应该如何应对?遇到好感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判断是否应该继续发展关系?”这来得太快了?”
段新兴介绍,爱情心理学课程的整体安排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针对学生普遍的情感困扰的内容。 “比如理论知识会涉及到积极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爱情理论如斯滕伯格三角恋理论、成人依恋理论、九型人格理论等;针对学生常见的情感困扰,‘当你遇到爱情时会发生什么’ ?《如何辨别真假爱情》等内容。
调查显示,16.74%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的爱情课不是很满意或不满意。 37.90%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8.91%的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存在偏见,如强调性别差异、刻板印象等; 24.74%的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和互动不够; 24。 50%受访者认为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学习; 24.32%的受访者表示课程职位少,选择困难; 24.09%的受访者认为老师不够专业,缺乏爱情心理学和亲密关系知识。科学研究。在谈到对爱情课程的期望时,67.2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老师在情感心理学研究方面有更高的专业程度,52.29%的受访者希望与时俱进,解决情感问题。现在大学生的困惑。 45.01%的受访者希望课堂能够鼓励学生提问、讨论等。
此前,一些大学爱情课程因教师观点陈旧,偏重传统婚恋观、生育观而备受争议。对于这种现象,张宇希望老师能够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例如,第一堂课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性方式进行教学。李先硕希望高校能够积极开展此类课程合作,促进校际交流和课程讨论。
段新兴表示,爱情课无论是“金课”还是“水课”,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婚恋观为基石,以爱情理论为基础。教师应该有爱心、有责任感、高标准。专业素质和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问题的能力。
段新兴认为,要让爱情课堂变得有价值,需要三个转变。一是从教师视角转向学生视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所想、所想、所需要作为这门课程的出发点”。二是从教师心态到学生心态,平等共建,合作讨论情感、成长、爱情等话题。 “老师的引导和引导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应该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而不是男尊女卑的落后性别差异;我们应该倡导大学生以健康的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好的爱情是如虎添翼,齐飞,不负不耗,互惠互利,共同增值。”三是从教师的个人体验向青少年的个性化体验转变,帮助大学生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除李贤硕外,本文采访的学生均为化名)